www.duowen123.com
第十四周(5.15---5.21)
3.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能力目标
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涉及一些学生已学过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并懂得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要接受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这个情景导入用三个镜头,展现我国有五大宗教,让学生对宗教界状况有所了解,为分析我国宗教政策做铺垫。
第二目“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介绍我国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本框的中心部分,其中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重点,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难点。
第三目“弘扬科学精神”。本目是要明确应该如何面对宗教,并阐明我国宗教政策的价值导向。首先,教材设置了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体现了我国对待宗教问题的科学态度。其次,阐述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最后,阐明中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我国有关宗教的法规政策,咨询当地政府对我国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了解本地的宗教状况。
学生准备:预习本框,调查个人家庭社区宗教信仰状况,并与同学交流讨论调查结果。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
知识目标:知道当代国际社会主要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以及其权利和义务;懂得国际组织的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索有关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等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系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命运,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树立做负责任大国的心态;培养合作学习,团结友好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合作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十五周(5.22---5.28)
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知道当代国际社会主要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以及其权利和义务;懂得国际组织的内容和作用。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索有关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等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系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命运,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树立做负责任大国的心态;培养合作学习,团结友好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合作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2.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中国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例如,当代发展的趋势、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培养自主学习,关注国际政治发展,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祖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树立全球观念,尊重世界多样性,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观念。
教学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作用
教学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合作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十六周(5.29---6.4)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
第十七周(6.5---6.11)
期末总复习
第十八周(6.12---6.18)
期末总复习
第十九周(6.19---6.25)
考前测试
第二十周(6.26---7.2)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