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活动目标的定位
“做中学”不是玩,它一定要是孩子亲历发现的过程,从经历中学到知识;一定要让孩子充分讨论、相互质疑,塑造科学的思维模式;一定要仔细的观察,客观的记录,养成对物体客观表述和积极观察,形成对事实的尊重。最后,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加深孩子们对世界和对科学的理解,形成理性的品格和对事物保持好奇心。遵循这一思想,我为这个活动制定的目标一为感知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是有间隙的。是体现此项活动的知识目标,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理解能力的浅薄,“做中学”活动的教育目标明确指出“为幼儿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所以定位在让幼儿感知,只需要幼儿发现空隙,知道空隙的存在;目标二是能有序、合理地安排空间,发展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做中学”活动中非常注重幼儿亲历探究过程,亲自动手操作,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条正是体现发展幼儿操作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目标三是能用绘画、做标记等形式表现实验的过程和发现。在“做中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把研究过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表达出来,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主动发现科学的秘密。所以这个目标体现幼儿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这三个目标含盖了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也较好地体现了“做中学”教育精神。www.duowen123.com幼教频道 http://www.duowen123.com/
三、活动材料的准备
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接触到的东西:沙子、石子、石头。选择幼儿熟悉的材料可以很快发现了解材料的特性,为实验活动节省时间,打好基础;玻璃材质广口瓶透光性好,坚固不变形,便于幼儿观察,瓶盖的放置让幼儿对实验结束有了即定的标准;小筐子的双重作用:除了摆放物品还可以成为筛子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分离实验材料,体现了材料投放的巧妙。幼儿的小实验记录单和教师大实验单的统一组合,解决了在统计结果时的重复问题,给幼儿留有更多的时间观察、讨论。这些活动材料的准备体现了教师的细心、精心和巧心,让孩子在活动时更加自如、开放,为整个实验活动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活动过程的实施
在“做中学”活动中,问题的设置是贯穿整个活动的锁链,更是引导幼儿操作、观察、实验、讨论的引路石,所以问题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在每个层次的问题我们尽可能地简练的提出,把引导性和目标性都含盖在其中,幼儿可以在问题中有效的开展探索活动。每个层次环环相扣,能很好解决老师预设的问题,帮助幼儿打开科学的层层大门,第一环节:熟悉材料,为实验做好准备;第二环节:讲述活动要求,帮助幼儿清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第三环节:实验后从幼儿的实验结果出发发现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空隙的存在;第四环节:根据幼儿已有经验解决材料混合的问题,进行分离活动;第五环节:进行第二次实验,让幼儿再次实验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进一步发现问题;最后加深实验难度,留下悬念,让幼儿在课后延伸实验。
附注:
参考文献:《幼儿园科技活动方案设计指南》一书,案例的素材提供者为大庆市幼教中心第十幼儿园郭平等四位老师。www.duowen123.com幼教频道 http://www.duowen123.com/
,幼儿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活动:《物体间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