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张治中反对^***对国旗图案的意见
9月23日,新政协全体代表600多人分为11个小组讨论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平均每组约五六十人。
每一个小组的讨论都十分热烈认真。
但是,各位代表对原筹备会第六小组挑选的国旗参考图案的看法和评价很不一致,选择的图案也很不一样。
开始,代表们比较倾向于曾联松设计的“复字三十二号”五星红旗的图案,但又觉得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的提法不妥。
随后,对左上方有一个大五角星的“复字一号”图案、中间加一条黄杠表黄河的“复字四号”和加两条黄杠表黄河、长江的“复字三号”图案,赞成的逐渐增多。但是,反对的人也有一些,而且态度十分坚决。因为当时南方一些地区还没解放,国旗上带有黄杠,就容易使人想到没有体现祖国统一。
新政协将在9月30日闭幕,意见又如此不一致,时间显得格外紧。
彭光涵很着急,把各小组争论的情况汇总起来,整理了一份请示报告,呈给周恩来。
9月23日晚,副秘书长齐燕铭和秘书彭光涵正在办公室工作,周恩来来到他们的办公室,问彭光涵:“你接触了那么多国旗图案,到底哪个图案代表意见比较一致?”
彭光涵回答说:“一颗大五角星和一条黄杠的图案赞成意见较多,但反对的意见也不少,而且很坚决,即使勉强通过了,意见一定还很大。大家比较欣赏‘复字三十二号’这个五星红旗图案,但有人不赞成用四个五角星代表四个阶级。总的看,五星红旗的图案比较好,容易通过。”
周恩来听了彭光涵的汇报,当即指示:“好,就按这个图案再画一幅大一点的,并做一面大旗,明天下午交给我。”
当晚,彭光涵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赶紧操办起来。
9月25日晚上8时,^***、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关于国旗、国歌的座谈会。
在^***主持这次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的住所。交谈中,张治中问^***:“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
^***表示:“我同意一颗大五角星加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怎么样?”
张治中明确回答说:“我反对用这种国旗图案,中间加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而且杠子不能表河流,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杠子是‘金箍棒’,国旗中间摆一根‘金箍棒’干嘛?”
^***听后,有点震惊,同时也觉得张治中说得很有道理。便说:“这是一个严重问题。不过,有不少人主张用这幅,也有其理由。这样吧,我再找几个人座谈一下。”
^***对张治中的意见显然十分重视。
于是,9月26日晚上,^***邀请各方面人士在勤政殿召开座谈会。
会上,等一些代表发言之后,^***说:“过去,我们脑子是想要在国旗上标出中国的特征,因此画一条横杠代表黄河。其实,不少国家的国旗也没有带着本国的特征,苏联的斧头镰刀,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哪一国都可以有同样的斧头镰刀。英、美等国的国旗也没有什么该国的特征。代表国家特征的东西可以在国徽上表现出来。”
接着,^***拿起一张放大了的五星红旗图案,说:“大家都说这图案好,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在^共******^领`导下以工农为基础,团结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斗争取得的,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今后还要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我看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表现了我国革命人民大团结。不但现在要团结,将来也要团结,我看这个图案是较好的图案。”
^***话音刚落,丰泽园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参加座谈会的代表一致赞同^***的意见。
这时,陈嘉庚站起来发言,谈自己的感想:“我从东北回来,我很关心国旗问题。我完全赞同^***讲的‘复字三十二号’国旗图案。”
梁思成也站起来发言说:“我觉得‘复字三十二号’图案很好,多星代表人民大团结,红色代表革命,表示革命人民大团结。”
其他与会代表也纷纷发言,赞成“复字三十二号”图案。
9月26日下午3时,大会国旗、国徽、国歌、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在北京饭店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经大家讨论,一致通过用“复字三十二号”图案做国旗,并提交大会主席团审核,再提交大会讨论。
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表决。表决前,将制作的五星红旗样品展挂在主席台中间。
看到这面红霞一般熠熠生辉的五星红旗,代表们心里洋溢着兴奋和激动之情。
在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会议进行的第四项内容获得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着中国人民大团结。
“复字三十二号”终于在众多的国旗图案中脱颖而出,成为^新学生共和国的象征。
5.他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经济工作者
开国大典后不久,在上海从事经济宣传工作的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一封来信: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500万元(旧币,约相当于今500元),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曾联松是“复字三十二号”国旗图案的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