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多问网范文中心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京郊农民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京郊农民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03-19 22:02:13   浏览次数:026  栏目:调查报告
标签:调查报告格式,调查报告范文,调查报告怎么写,http://www.duowen123.com 京郊农民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京郊农民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题记 


20xx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xx级党支部与海淀区四拨子地区的红星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了支教联系,并在此校成立了北航软件学院党员实践基地,让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课余时到学校参与四、五、六年级的社会和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目的是用我们大学生丰富的课内外知识拓宽这些城市农民工子女们的视野,同时更要让大家深切的认识到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和教育情况都令人堪忧,与北京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次活动不仅局限于我支部党员的支教,我们还要就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情况作一些详细的调查,让更多有爱心的人了解,关心他们的情况,让更多的有识之士为他们境遇的改善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11月13日,我支部党员一行12人赶赴红星子弟学校周边地区,深入进城农民工的家庭,了解他们子女的教育情况。  

   (欢迎您投稿)

一:繁华之中的孤岛—红星子弟学校概况及周边环境 

红星子弟学校成立于1999年,位于海淀区清河乡四拨子附近。占地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小,校舍只有两间大平房,教室、办公室和部分教师宿舍都在其中,没有供暖设施,冬天每个教室仅有一个煤炉取暖。操场即是两间平房间并不宽阔的空地,桌椅皆来自市内其他学校的淘汰品,多数破旧且参差不齐。学校现有33个班级,包括学前班、小学一至六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共计学生1530人,其中98%来自附近的农民工家庭,生活情况不佳。共有教职员工57人,大部分来自河北保定和廊坊,基本均毕业于当地的师专院校,很多人都和我们年龄相仿,每周教学任务繁重,最多的可达到每周28课时,平均一天五节以上。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们的月工资仅有500—800元不等,而且部分老师还只能住在拥挤杂乱的教室隔间里,平均居住面积仅5、6平方米。学校教学设备比较落后,除了必需的教具外,只有16台左右的教学用电脑(仅半数可正常使用),其中最高配置为586,还有两辆用于接送较远学生上下课的快要报废的面包车,这可能是整个学校最值钱的家当了。 

红星子弟学校覆盖了附近方圆一里左右的地区,这一地区是外来农民工的聚居地,几乎没有北京本地人居住。这里的农民工子女基本上都就近在此上学。这里北边是一个正在开发的高级居住小区,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南边是一个名为“雪梨澳乡”的豪华别墅区,设施几近奢侈,二者之间的闲置土地上就全是低矮的民工住地,和那些高级小区仅隔一条小路。许多人都住在年久失修的平房中,垃圾成堆,蚊虫乱飞。为了增加住房面积,有人还在路边用木板、麻袋等简易物品搭建了临时建筑,既不遮风,又不避雨,更没有北方家庭都有的暖气。甚至,还有的农民工索性就住在他们田间的大棚里,享受着城里人喜爱的反季节蔬菜才能享有的温暖。站在那条尘土飞扬小路上,看着左边蛛网般的高压线下低矮破旧的校舍和右边挂着电网的高墙内熠熠生辉的豪华别墅,才明白这条不过四米宽的泥土路所分开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们鼓起勇气走进了那些有子女的农民工家庭,用我们的视野去观察,感受那些孩子们的生活和教育。 

  

二:步履蹒跚的花朵—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这次调查共涉及红星子弟学校周边地区的十个进城农民工家庭,调查问卷包括家庭总收入、总人口、用于子女教育的投入、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对未来子女升学打算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建议等十五个问题,均由我们逐个口述让他们现场回答并现场记录。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次调查中的一些统计数据: 

这些农民工家庭都是来自河南、安徽、河北等地的农村,平均一个家庭有3--4人,不少家庭还有一些成员在老家务农,他们的收入基本稳定,家中经济支柱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建筑工、装修工、园艺工和蔬菜农,每个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其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每月可有2500元以上,最低的在700元以下,由于北京的物价偏高,他们的生活开销远大于在家乡时,除了吃穿、房租和子女的教育开销,每年他们所剩无几,遇到意外情况,如疾病、事故等只有向别人借钱才能渡过难关。 

子女的教育开销是这些家庭的主要开销,学费随年级的递增而增加,小学学费从每学期280元—600元,初中700元—1000元不等。还有其他的杂费、书本费等。教育开销占家庭开销的平均比例在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个家庭年收入9000元左右,但有两个同时上学的女儿,要用去家庭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负担沉重。 

仅有20%的家长表示自己经常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会定期主动和孩子、学校谈论学习,50%的家长表示会监督孩子的学习,其他家长由于工作繁重,基本对孩子的教育持放任自流态度。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对学校的教学情况持不满意或不了解的态度,许多家长抱怨这里的教学质量远不如老家的公办学校,孩子空闲的时间很多,但费用几乎高了一倍。不过他们都对学校教师的敬业、负责和认真的态度给与了积极的评价。 

30%的孩子会主动和家长谈论学习情况,约80%的孩子会向父母主动提出有关学习的要求,如购置文具、书本等,几乎都能得到满足,20%的孩子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课外兴趣小组,如英语、美术等。调查中的所有孩子基本上都觉得学校的课程不难,自己可以应付,作业负担也很轻。但6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积极性欠佳,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 

70%的家长认为现行政策考虑了他们的困难,并在积极扶助他们的子女接受教育,但仍需改进完善。 

令人欣喜的是,调查中的所有家长都坚决表示现在孩子接受的教育是绝对有用的,有必要的,只要孩子愿意,自己会竭尽全力支持孩子的升学,而且希望把孩子送到更高级别的学校(高中甚至大专、大本)继续学习,不会让孩子辍学。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里的农民工可能不是最贫困的,这里的孩子可能也不是最悲惨的,但是,这里情况可能是对比最为鲜明的。不要忘了这里位于我国的心脏—北京。在繁华的闹市中,在挺拔的大厦边,有着这样一片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与城里孩子截然不同的少年,不得不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让我们来看看全国范围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有关部门总结了目前我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1,由于收入和生活地点的不固定,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前不久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这项调查历时一年,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xx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 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到 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2,公办学校的高收费令农民工家庭望而却步。虽然中央一再要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但城市公办学校的潜规则依然存在,借读费,赞助费的门槛仍然没有取消,要上公办学校必须额外给学校交上一笔,教育质量好的公办学校就更贵了。即使不交这些用途不明的费用,政策规定合法的学杂费、书本费对农民工家庭来说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3,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突出。由于和大城市孩子的贫富差距、爱好不同、性格迥异以及语言沟通不便等原因,这些农民工子女大多内向,交友面狭窄,不愿与人交流,自卑心理严重,再加上他们父母工作、住地的不固定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对他们日后的价值观和核心人格的形成都有不小的负面作用。 

4,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情况不尽人意。目前一些适应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要求、费用低的简易民办学校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资金的匮乏,其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师资薄弱,设备简陋,安全性差,生源不足是这类学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例如前文描述的红星子弟学校的概况)甚至,还有一些办学者纯粹以营利为目的,根本不考虑教学质量和学生利益,这样的学校只可能害了这些辛苦的学生和家长。 

面对着这样一些令人堪忧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即将进入小康社会的国家,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追根溯源的探究—被人淡忘的公平原则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问题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配偶、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从最初的被拒绝排斥,到后来的自我解决,再到现在的被有限接纳,经过了10多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在家乡有教师背景的进城务工人员,开始在打工者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兴办所谓的“简易学校”,就是后来所称“打工子弟”学校。这些极其简陋的学校吸收了一多半的打工子弟,但是,不久后,这些学校被定性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法办学”;1998年,北京市公立中小学开始有条件地向打工子弟开放,同时要求在家乡有监护条件的孩子必须回乡接受义务教育,并由公安机关保障执行;20xx年9月起,北京市颁布政策,要求各中小学接纳适龄流动人口子女,并将他们在公办中小学的借读收费,分别降低到每学期500元和200元;20xx年9月,国家颁布政策,提出要对社会力量所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加强扶持和管理,并令进城务工农民流出地政府禁止在办理转学和返回原籍就学手续时收取任何费用;20xx年,全国各地开始重视农民工子女读书难的问题。 

为何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会经历这么多年的曲折和困难呢,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艰难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愿意造成的?我们讨论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这是根本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我们查阅的资料显示,20xx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xx年的2.81∶1扩大到3.11∶1,整体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 46,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试想如果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持平,那么农民工子女问题肯定不会陷入目前这种尴尬的境地。然而这些并没有换来城市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加深了两者的误解与隔阂。城市居民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农民工的权利和要求并不在他们的视线范围之内的。因而,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就不成为城市政府和居民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了。 

第二,我国户籍制度的硬伤—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公平。我国居民户口长期以来就被人为地打上了城乡的烙印,不客气地说,这就如同把全国居民分为了两个等级,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难找出第二例。持农村户口的居民无形中被视为二等公民,他们不能在城市工作、居住和入学。但是,城市化的迅速进程和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让许多农村人口盼望着去城市谋生,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城市里日渐增加的农民工子女因为那个带有歧视性的,僵化的户籍制度而得不到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机会。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大部分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 

第三,一些政府部门对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态度不热心,措施不得力。教育应该属于公共资源,理应由政府出面提供。因此当农民工子女教育出现问题时,政府要负主要责任。目前政府在很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不仅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甚至还剥夺了其中一部分受教育的机会。中央制定的不少建设性的政策,下发到地方政府具体执行时就变了味,由于增加的学生需要地方财政拨出多余的义务教育经费,许多部门认为增加农民工子女学生就是增加财政负担,对此他们避之不及,此外,学生的增加还相应的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福利、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开支,降低了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政绩,这样的事自然不会让地方政府热心关注并付诸实施,反而会让部分单位制定一些限制、刁难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措施。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的地域不平衡使身处异地他乡的农民工子女难以得到公平的教育。这个问题是那里的家长提及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以前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什么是教育的地域不平衡?这个名词以前好像只在高考时提到过,全国三十余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互不相同的高考录取分数。一些经济发达、高校云集的地区如京、沪、津等地区高考分数很低,这里的孩子可以不困难的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没有什么学习压力,所以这些地区的教育方式是一种重素质,轻应试的轻松方式,而那些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的省份高考录取分数反而高得出奇,那里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背着十分沉重的学业负担,这些地区的教育方式当然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基本不考虑其他素质的培养。恰好这些人口大省又是进城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大城市里来自这些地区的农民工很多,僵化的户籍制度不可能让他们及子女得到大城市的户口,所以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子女必须经历并适应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且,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出色的教学质量给这些孩子的教育又打了一些折扣,因此,这一切都对他们以后回原籍升学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位来自山东的农民工用他的孩子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初来到北京时,他的孩子学习变得很轻松,常在班上考前几名,但是其他素质如表现能力、计算机知识、英语听说能力和课余爱好的缺乏使他在班上被人瞧不起,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了自己其他素质的培养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他和父母都拿不到北京户口,所以必须回原籍参加中考,高考(山东的高考分数比北京高100多分),回去后才发现自己的应试能力下降了很多,在全班只能考倒数几名,不得不留级。因此,许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在高考中吃亏,又纷纷将子女送回原籍上学。孩子一回去,又引发了留守子女的监护等一系列问题,让在外打工的父母牵肠挂肚。于是,一位农民工向我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孩子受教育应该在城里还是在老家?怎么选择都是煎熬。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造成这一令人堪忧的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在一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浮躁社会里,人人平等的公平原则已渐渐被许多人淡忘。 

  

四: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们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 

  

教育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生死存亡的事业,再穷不能穷教育已经是许多中国人的共识,而在教育事业中,基础教育又是举足轻重的一环,基础教育普及不到位,教育质量不过关,会对其他一切教育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虽然经过一年年的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的普及率节节攀升,一些城市公办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质量在世界上都位居前茅,但是,占中国青少年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子女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他们中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部分农村学龄儿童辍学率高得惊人。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还是把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让少数强势家庭的孩子的教育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或者,把大量教育资金投向那些名牌高校。这种重视高等教育的做法无可厚非,高等教育的确也需要资金投入,但是,基础教育时期才是塑造学生基本人格的黄金时期,基础教育的薄弱使许多名牌大学生从小就未能形成爱国、诚信、朴素的基本品质,使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忽视了国家对他们的投入和奉献,选择在毕业后出国学习、工作并定居国外,使国家辛苦培养的成果尽归他人。这样的政策倾斜会导致许多问题,农村的少年儿童和进城农民工的子女长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的生活状况得不到良好的改善,这势必影响未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且,这样的恶性循环是一代影响一代,许多农民工子女可能世代都是弱势群体,长此以往,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前景堪忧。 

作为国家政策长期照顾和扶持的大学生,更应该关注这些我们身边的弱势群体。我们可能是今后国家建设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农民工子女也可能在更远的将来担负起这个责任,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与国家的命运相连,更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告别那种“充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积极了解我们周围这些问题的现状,深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因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就是相应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目前,中央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让人与人之间达到平等,不仅是财富分配制度的平等,更包括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生存机会的平等。其中教育机会是关键,如果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只要自己足够努力,也一定能够在其他方面获得和他人平等的机会,相反,如果一个人连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都不能获得,那么他也很难得到其他平等的机会。可见,教育的平等性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多么重要,因此,我们站在平等的原则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地区平等。目前这种带有身份色彩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这样的户籍制度早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让全国的公民,无论城乡,只要是在我国政府管辖范围内,一律平等。这会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地位,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二,建立一套一致的义务教育经费体系,打破城乡分割的现有体系。以前的义务教育政策有城乡区别,城市义务教育的经费由地方财政拨款,而农村的经费是由乡镇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村民集体筹集,这给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带来了极大压力,教育经费体系统一后,地方政府将有责任和义务为当地外来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经费,让这些孩子不再生活在“三不管”的教育真空地带,不再徘徊于书声朗朗的校园之外。 

第三,大力扶持民办教育,鼓励个人或团体面向进城农民工子弟办学。城市公办学校毕竟资源有限,也不能一时就将所有农民工子女都送进公办学校,在一个时期内开办一些过渡性的,适合农民工子女特点如流动性强、费用不高的民办学校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加强扶持和监管力度,优惠政策和严格把关并举,既不能为办学者设立过多限制,也不能容许部分办学者以营利为目的而损害学生的利益。我们认为,这样的民办子弟学校只是一种过渡产物,迟早会与城市公办学校合为一体的,应该把它们的教育质量纳入与公办学校一致的评价体系,或者与有条件的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借鉴公办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经验,为日后教育的彻底公平一致打下基础。 

第四,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从制度上保证这些公平原则的实现。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只能是一纸空文,政府部门应该本着为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的原则,积极执行有效的政策,做好行政、教育、社保、财政、公安等部门的协调工作,严惩那些行政不作为的政府机构和违规向农民工收取教育费用的学校,此外,还要将地方政府改善弱势群体生活境况的具体措施和成效纳入政绩评价体系,让地方政府对这类事务更加热心、积极。 

这些建议,是我们向政府提出的,除此之外,我们大学生自己还要做到哪些事来帮助这些进城农民工子女呢?对此,我们北航软件学院20xx级学生党支部向广大在校大学生发出以下倡议,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去一点温暖。 

1,用善意的眼光和言语去对待这些辛苦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永远不要歧视他们,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2,尽可能的告诉你周围的人,农民工不是肮脏、贫穷、没文化的代名词,只是由于生活所迫。他们也想成为受尊重的人; 

3,在生活不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向农民工的子女捐赠一些有用的东西,哪怕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元钱,对他们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 

4,有机会的话,去农民工子弟学校走一走,看一看,教一堂课,和孩子们谈一谈,他们清澈的眼神会让你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5,在学校尽力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占用着宝贵的教育资源而虚度光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强者,才能在今后改变自己和更多人的命运。 

希望广大和我们一样的青年学生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倡议,做到了这些,不仅会在你大学的经历中写下有意义的一笔,更让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五:后记—明日曙光乍现 

  

本届政府在关注普通民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部部减轻农民负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这将大大的改善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农民以及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虽然彻底达到这个目标路途很遥远,也很艰难,但是毕竟我们看到了明天的曙光,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将在以后获得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告别他们劳碌但贫困的生活状况。 

(欢迎您投稿)

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许多大城市都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出台了许多优惠扶助措施,一所所规范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出现在了他们的聚居区,许多辍学的农民工子女又重新回到了书声朗朗的校园;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试行城乡合一的户籍制度,摒弃了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村居民享有了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居住、教育、就业机会;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志愿到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支教工作,为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带去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知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校园里开始经常出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募捐的活动,一批批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走向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课、调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利益,更多的温暖,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平等、和谐、美好。 

看着这里的孩子们那充满求知欲的明亮眼神,我们感到了作为大学生应该承担的那份厚重的责任,同时,我们也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终有一天,他们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京郊农民工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相关热词搜索: tag: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格式,调查报告范文,调查报告怎么写,总结报告 - 调查报告
上一篇:寿光市农村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文章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资料 | 驾照考试 | 教学资料 | 名言大全 | 软件下载
Copyright @ 多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评语_教案设计_小学语文试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