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多问网学习频道教育管理校本教研—陈向明:校本教研要能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

—陈向明:校本教研要能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

03-16 15:48:01   浏览次数:91426  栏目:校本教研
标签: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总结,http://www.duowen123.com —陈向明:校本教研要能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
陈向明:校本教研要能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

 ——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
    陈向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教授、博导,在教育研究领域身体力行地推广质的研究,在国内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十余项,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專家。论文著作覆盖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跨文化交流等领域。

  1“行动理论”显性化

  记者:校本教研是对传统教研制度的一次“刷新”,请谈谈您对它的理解?

  陈向明:校本教研要能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这很重要。现在教师都很忙,校本教研不能成为教师的负担,如果是额外增加的活动,我想倒不容易持久。校本教研做好了,可以进入教师的日常备课和教研组的活动,或被学校列入教师发展计划。

  记者:校本教研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要使教师自发地处于教研状态,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里究竟有什么样的障碍?

  陈向明:首先,是要了解真正指导教师日常行动的、通常不被教师自己明确意识到的实践性理论。通常,每个人都有两套理论,一是自己信奉的,另一种是自己在行动中真正使用的,即“行动理论”。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行为往往与其所信奉的理论不一致。由于“行动理论”是在教师成长中、在具体做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本人可能并不知道,也可能说不出来,是隐性的、缄默的知识。教师自己以及外部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教师行动的观察和记录,对其进行分析,使其显性化。只有显性化之后,教师的行动理论才会成为分析的对象,教师的反思才有可能。

  湖南长沙开福区的老师曾经写信告诉我,他们编了一本书《给你一生的幸福》,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文章,指导教师学习。我回信说:外面的理论确实很重要,别人写的文章也很好,但最重要的是要从教师已有的经验出发,搞一些贴近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活动,从教师的实践中发现、总结、提升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如果仅学习外面的理论,教师往往觉得用不上。这是因为这些理论通常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体系和陈述话语,脱离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与教师的实践有隔膜。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变动不居的、个性化的、受情境制约的,有很多因素无法预料。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多做实践活动,让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分析“指导教师行为的理论”是什么,再与外面的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有了情境,教师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

  2“四步反思”促行动

  记者:教师的“行动理论”显性化后才有可能去反思,那么应怎样进行反思呢?

  陈向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舍恩教授在阐述专业人员的“行动中的反思”时提出了反思的四个基本步骤:行动→对行动的描述→对行动的描述的反思→对行动的描述的反思的反思。

  简单的解释就是:首先,发生了一个行动;然后,对行动进行描述,要求尽量白描,将行动的主体、发生发展的过程、有关人员的思考等都详细记录下来;第三步,要分析自己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想,挖掘行动背后的理论;第四步,反思自己反思的方式、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定式,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进行反思,而且需要在人际互动的模式上下功夫。

  举个例子,前不久我在主持北京大兴的一次研修活动时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说她在上一堂数学课时,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因为刚参加的体育比赛输了。于是,这位教师带领大家分析失败原因,最后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过错。到学期末,这个班的数学成绩提高了。通过这个案例,教师想说明自己是如何及时地利用学生资源,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分析了这个案例,得出结论:从内容、技术层面上看,教师是在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但从人际关系层面看,教师没有设法了解并分析学生感觉不公正的原因,仅听了学生们的反映后,就一条条驳斥,最后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结论上来。这其实是教师在“单边”控制,没有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机会,也没有给学生协商下一步行动的余地。而对此,写案例的教师却完全没有意识到。

  通过反思后的反思,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地、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了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民主协商的还是权威控制的,甚至自己所处的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权力结构、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

  3小题“大”做具体化

  记者:许多校本教研基地都在搞课题研究,有的学校还提出“人人研究课题”的口号。而课题研究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是有难度的,您能否给老师提供具体的建议?

  陈向明:难度肯定是有的,但研究课题对教师成长是有好处的。重要的是要注意“大题化小、小题大做”,即将大的课题慢慢细化到可操作的小问题,再把它做大、做实。千万不要“大题小做”。

  举一个例子,上个星期,我在上海组织了一次关于“校本行动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研修活动,采用参与式方法,请现场的教师每人写一个研究的问题。一位发言的教师说,自己题目是“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我问:“什么叫有效性?”她的回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个回答范围很大,我问她针对什么?她答不上来了。这时,在场的人都纷纷回答:“学生的考查成绩上升”、“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或“综合素质提高”。“综合素质包括什么呢?”我又问。又有人回答:“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又问道:“怎样来体现呢?”于是得到这样的回答:“看学生做了什么好事”、“获得了什么奖”、“做了什么社区服务”等等。

  一个看上去很小的问题,分析起来也可能很复杂。对于课题,我建议可以多做些子课题,题目要小,其中包含的内容要具体,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相关,能够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记者:您这是在教给大家将大课题化为小课题的方法?

  陈向明:也不一定是教,我更像一个协助者,现场提问请大家一起分析。我并不想直接告诉教师^答~`案,直接告诉是教不会的。我问出的^答~`案,教师们都是知道的,并知道存在问题,可能就是不能明确说出来,不知怎么操作。

  校本教研是“做”中“学”的,来指导的專家的态度和做法非常重要,如果稍微不注意,就会“压迫”一线教师。这体现在教师依赖專家,甚至迷信專家,认为專家什么都知道。这其实会压抑教师的主体性,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不信任。

  在上面提到的活动中,我希望示范一种平等。因为参加的有校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校长回去将会面对教师,教研员会面对教师,教师会面对同行、学生。衡量是否真正帮助对方,帮助是否有效,要看是否让对方把已经知道的东西说出来,让隐性的东西成为显性,并增强了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今后能够自己从事类似的研究,不再依赖專家。

  典型盘点

  ■之一:内蒙古乌海海渤湾区

  亮点:抓住了教研室这个突破口,向教研员实践能力弱化这一“软肋”发出挑战,在新课程教研员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三次飞跃。

  评点:创造了“问题解决,螺旋式上升”的教研模式:把教育作为“专业+良心”的事业去对待;建立了教研合作的基础;形成了开放的有效指标——开放的心灵和开放的教室;构建了团队这一教研的根基,在行动研究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博士后张行涛

  ■之二: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亮点:把工作重心“一沉再沉”,鼓励学校靠自身力量,独立面对困难,把校本教研的主动权交到教师手中,用课例研究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评点:过去常常关注课例,而忽视了课例背后的研究。做精致的课例并不难,但如果这个课例是大家共同研究产生的,这才是不容易的。课例的产生是培育生命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博士后张行涛

  ■之三: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

  亮点:过去的教师只注重考查,对“差生”采取完全放弃的态度;新课改后,教师逐渐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特长、优势。教师的爱留住了孩子的心,很少有学生辍学。

评点:初中课改与高中确实有个衔接问题,但也不能一看到高中新课改启动了,就期盼立刻有面貌的改观。新课改更是个过程,不断地积累、研究,不断地矫正、完善,最终我们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1] [2]  下一页

,—陈向明:校本教研要能成为教师的日常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tag: 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总结,教育管理 - 校本教研
上一篇:—校本研究的类型(一):教学型教研
文章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范文大全 | 管理资料 | 驾照考试 | 教学资料 | 名言大全 | 软件下载
Copyright @ 多问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评语_教案设计_小学语文试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