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校本教研工作计划,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总结,http://www.duowen123.com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的产物,它只有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横向交流体制发挥作用。这种开放的横向结构具备广泛而通畅的交流渠道,能够分散权力,有利于小组工作和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的良好沟通。而且,在这个结构中,人们正式接受^领`导的根据是基于专业能力的认同,而不是仅仅凭借权力。因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校长的职责非常重要。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一所学校的校长要引导学校进行变革和革新,就必须积极地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具备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和人格特征。这一点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这样深刻的变革而言,尤其重要。此外,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学校成为评价的焦点,受到来自校内外的各种压力,要求学校工作有别于中央统一课程计划下的运作方式,这无疑增加了校长工作的难度。我们认为,一所学校要从自上而下的统一体制下转而实行校本课程开发,校长必须具备相应的^领`导素质,包括与上级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协调合作的能力;与教职工进行不断的^对`话并鼓励合作的能力,以及必要时运用权力而又不至于强加于人的艺术;必须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有开放意识。即使学校有其他代理人员如校长助理、课程專家以及其他专业工作者等实施变革,校长的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校长的作用不仅具有核心意义,而且在实际中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校长的职责,是因为校长能推动和引导教师进行预期的变革,并争取实现预期的成果。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为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建立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的教学系统和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在小组决策过程中的良好合作精神,清晰而为人们共同接受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广泛代表教师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考虑课程的多种实施途径特别是教学骨干力量的广泛参与等。同时,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教学系统需要与课程專家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内部反馈和激励机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要克服和消除校本课程开发固有的缺陷与隐患,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国家很难采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查等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除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介机构的评估外,还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地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此外,需要合理地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对时间、场所和资金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并注意从学校周围的研究所、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和社区组织中获得资源支持。
    上述内容是所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需的基本运行条件。还有一些带有特殊性的问题,如学生和家长怎样参与决策,一所学校如何在小组进行广泛的决策,由哪些人评估实施的程度和应该吸取的教训,与校外代理人合作、获取專家建议和反馈的方式有哪些,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得依靠学校自己决定和解决。
    七、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首先,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自主权进一步加大,责任也相应地增加。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这样良好的历史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其次,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相当的基础。19xx年,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制度开始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实行编、审分开,提倡“一纲多本”。单一的中央统一课程计划开始向中央、外围课程计划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现在,凡是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经审批同意后都可以编写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可供全国选用;经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查通过的,可供地方选用。其中,上海市被批准先走一步,由本市制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而且上海市的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课程计划中给学校预留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几乎有1/3的课程需要学校自己安排决定。从全国来看,目前义务教育的教材已有多个版本。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课程專家密切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实践都说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我国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发展形势对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和作用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重,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今后,在保证中央规定的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多样化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这种趋势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这种强劲的发展趋势非常迫切地要求中央统一的课程体系向外围转移,尤其是迫切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呼应和支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迫切的课程革新任务,而且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
    2.挑战
    挑战之一:单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中央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这种自上而下的课程体制至今并未得到根本改造,目前虽然义务教育的责任和权力下放到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但仍然套用中央统一的管理模式,只不过是从中央移植到地方而已。尤其是这种体制所隐含的思想与校本课程的观念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要实现校本课程计划所要求的專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的转移,必然受到这种中央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及其思想惯性自觉不自觉的抵制。一方面,课程管理部门仍然只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部分学科專家把课程当做自己的“自留地”,轻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更反对学校和教师从课程外围向课程中心的转移。特别是,要求一些本身就是中央统一运作方式产物的机构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市场的公平竞争,将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目前,“一纲多本”的课程政策远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又都过分拘泥于统编教科书。这种制度和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强大的反差和矛盾,它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带来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建立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课程制度创新更是任重而道远。
    挑战之二: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因为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加上受原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目标只是完成教学而不涉及课程开发。直到20世纪xx年代,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那些致力于课程革新的学校和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6〕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而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这既是对中小学教师也是对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大挑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